一百年 一百人|屠守锷:“东风”犹记长空志

时间:

2021-06-08

来源:

作者:

宣传联络部
宣传联络部

分享到: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纵观百年党史,在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广大留学人员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留学人员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留学报国的远大理想,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一百年一百人”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与广大留学人员共同学习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共党员留学报国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留学人员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留学梦、人生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发挥独特优势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线建功立业,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屠守锷:“东风”犹记长空志

一百年 一百人|屠守锷:“东风”犹记长空志

屠守锷,“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屠守锷少年时代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内忧外患,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技的战略决策。屠守锷等老一代航天开创者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斯人已逝,人们无法写尽他辉煌的每一个瞬间,然而,哪怕仅是片段,也足以令人心生敬意。


投身航空缘于曾遭日军轰炸”


少年屠守锷在上海游学时,父亲来沪接他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


炸弹像雨点般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自此发奋读书。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1年屠守锷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立即辞去工作,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研制导弹只为祖国需要”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


屠守锷的新岗位,是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第一枚导弹搞得最艰难。”1960年末,苏联撤走全部援建专家,仿制的导弹是下马还是继续?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没有外援,屠守锷和同事们自行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个规划,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两年后,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孩子般地哭了”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这是一次迟到的试验。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由于种种政治风波的干扰,这次试验被整整搁置了9年。这又是一次特殊的试验。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刚刚迎来改革开放春风的中国来说,如果试验成功,无疑会为这个春天锦上添花。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任务,屠守锷在1980年早春就带领试验队进入了依然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他经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困了就在木板床上打个盹,而后又匆匆奔赴现场。屠守锷肩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浑圆的脸足足瘦了一圈,一头乌黑的头发也开始出现些许华发。


在发射书上签字之前,屠守锷已经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仰望着数十米高的塔架,屠守锷想上去做最后的检查。这位年过花甲的总设计师不顾连日的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塔架。


当导弹伴着一声轰隆巨响穿过云端、穿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时,它犹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春雷在全世界乍响。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助力“神舟”“天宫”飞天


屠守锷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主持了全部研制工作。1975年11月,“长征二号”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轨道。


随着我国太空探索脚步的加快,屠守锷又提出了高速度、少投入地发展大型运载火箭的最佳途径,并首次将长征二号丙火箭作为芯级,捆绑了4个液体火箭助推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比长征二号丙火箭提高约3倍。这个火箭的型号被定名为长征二号E火箭,也就是后来国人耳熟能详的“长二捆”。


“18个月完成研制并首飞成功!”直至多年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前来拜访时,他还清楚地记着这段艰苦又令人骄傲的历史。


在“长二捆”基础上发展的各型火箭更是在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屡立战功。其中,长二F运载火箭一次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后来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送入太空的,还是长二F。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专家说,屠守锷的眼光绝对超前。“翻开上世纪90年代‘长二捆’刚刚发射成功时欧美报章的评论就可知悉。”法国《世界报》称它“令人生畏”,美国报刊赞其“世界先进”,还有科技评论称:由此中国火箭地位提升至“第三”。


屠守锷对培养后人同样不遗余力。1998年,他一下子拿出30万元私人积蓄,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基金,奖励那些“贫而有志,穷且益坚”的学子。他特别嘱托:不用他的名字命名,也不宣传,就叫“宏志清寒助学金”。 他一生与“扬名”、“作秀”绝缘,十几年来,很少有人知道基金的捐助者,竟是这位“两弹一星”元勋。


行胜于言,大爱无名。


来源:中国航天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新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宣传联络部)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2010-2020

增值电信业务(ICP,SP)经营许可证  |  京ICP备102189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