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 一百人|华罗庚:为国效力,不负党员名

时间:

2021-06-21

来源:

作者:

宣传联络部
宣传联络部

分享到: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纵观百年党史,在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广大留学人员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留学人员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留学报国的远大理想,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一百年一百人”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与广大留学人员共同学习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共党员留学报国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留学人员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留学梦、人生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发挥独特优势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线建功立业,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华罗庚:为国效力,不负党员名

一百年 一百人|华罗庚:为国效力,不负党员名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罗庚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奉献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为我国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时代的楷模,为青少年一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他的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却因支付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


此后,他通过每天长达10个小时以上的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走路时,左腿要先画一个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却幽默地称这种步伐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活命而挣扎”的岁月里,华罗庚像“书呆子”一样钻研数学。“我别无选择。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几张纸,道具简单。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1931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决定破格录取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他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升为助教并教授微积分课。他的课堂座无虚席,一度成为清华大学的“网红课”。1934年至1936年,华罗庚在国内外连续发表21篇论文,国际数学界为之惊叹。在此期间,华罗庚再次被破格提拔为教员。带着“我现在只想如何为祖国争光”的信念,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求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还未完成学业的华罗庚决定立即回国。剑桥大学教授海尔布伦诧异地说:“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个。”华罗庚坦诚表示:“我来剑桥大学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


回国后,华罗庚任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教授。前方战火纷飞,而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华罗庚每晚都在昏暗的吊脚楼里奋笔疾书。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用8个月完成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为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打下基础。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归国途中,华罗庚写下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这一年,华罗庚、朱光亚、邓稼先、叶笃正等千余名留美学生冲破重重阻碍,奔向新中国。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以身报国、为民服务是华罗庚用一生推演的“爱国公式”。


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0部,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嘉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在学术领域,华罗庚所取得的成就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在广大中国人心中,华罗庚的学术理论却十分“接地气”。


数学方法创造性地被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1965年,华罗庚把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转变为易懂易操作的“双法”,写成几乎全是大白话的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


20多年里,华罗庚拖着病残之躯,到高校、工厂、矿山、油田、农村推广“双法”。“数学家给一线工人讲课,工人还能听懂,立即动手解决问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长池宏曾跟随华罗庚担任助手工作。华罗庚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科学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这位“宝藏”数学家带给祖国的财富远不止于此。1953年,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我国首个计算机研究组,实现历史性跨越。1957年,华罗庚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学,提出闻所未闻的思考:能否做一个下棋机来演示人和机器的对话?5个月后,新中国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在哈工大诞生。在人工智能领域,华罗庚又一次走在“未来”之前。


在华罗庚纪念馆的墙壁上,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潘承洞、龚升等12名华罗庚学生“群星闪耀”。“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这是华罗庚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下的无穷动能。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大学演讲结束后,华罗庚心脏病突发,永远倒在了讲台上。


70岁的华罗庚在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写下了“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的诗句。作为共产党人和科学家的华罗庚,始终没有发出过夕阳、黄昏的感慨,而是顽强地把有限的生命用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华罗庚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奋勉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来源: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江苏网、科学网


(责任编辑:宣传联络部)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2010-2020

增值电信业务(ICP,SP)经营许可证  |  京ICP备102189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