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纵观百年党史,在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广大留学人员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留学人员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留学报国的远大理想,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一百年一百人”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与广大留学人员共同学习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共党员留学报国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留学人员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留学梦、人生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发挥独特优势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线建功立业,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朱光亚:斯人远去 浩气长存
朱光亚,“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在投身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中,朱光亚始终走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着眼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在推动核能和平利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863”计划制定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论证、创建中国工程院等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等诸方面功勋卓著,有力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两弹”功勋
1942年夏,18岁的朱光亚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在这里,朱光亚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饶毓泰、吴有训、吴大猷等教授,并很快显露出自己的天赋才华。
1946年,朱光亚与李政道等一起,漂洋赴美。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1950年春,获得博士学位后的朱光亚放弃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作出了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坚定选择。归国途中,朱光亚联合51名旅美留学生,并牵头起草了这份激情洋溢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归国后,朱光亚相继在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后来的国防科技事业尤其是“两弹一星”研制储备了大批人才。
1955年,为了新中国的安全,毛主席、党中央做出发展核武器、打破核垄断的战略决策。在赴美学习实验核物理整整9年后,朱光亚终于拥有了为新中国核事业作贡献的机会。
组织整理参考资料,开展理论、爆轰、中子物理的研究与实验,构建完善核武器研制与试验技术体系……为开创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朱光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从地面、空中核试验到地下平洞、竖井核试验,朱光亚参与组织和领导、主持了我国40余次核试验中的每一次试验,其中30多次亲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
1964年至1966年,他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核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实现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飞跃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之一。
战略科学家
“他将科学的态度投入教学工作。尽管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但实际上,他做的所有事都是这样,无论大事小事,都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对待。”朱光亚的学生宋家树说。
他的老秘书张若愚至今难忘——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仔细交待他说,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
“父亲做事严谨,但并非只关注细节,他会用战略的眼光考虑每件事的可实行性,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朱光亚的长子朱明远回忆。
早在1964年,朱光亚就提出要在抓紧进行空投核航弹试验准备的同时,开展地下核试验的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10多年的刻苦攻关,到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将核试验转入地下的目标,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朱光亚说:“我们不能两眼不看世界风云,只顾埋头搞武器研究。”
作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他的学术思想从未在“两弹一星”这个节点画上句号。
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造福人类,这是作为核物理学家的朱光亚一个久怀的梦想。1971年,他欣然领命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工作,并组织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对核燃料组件的设计、试验、考验、试制等进行有力指导。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不用浮名伴此生
与深厚的学识、显赫的声望和巨大的成就相比,朱光亚留给人们印象更深的是他谦厚儒雅、低调做人的为人品格。
生活中的朱光亚非常简朴。朱明远回忆说:“父亲有个百宝箱,收集了钉子、螺丝等小配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剩菜剩饭一定会留着下顿吃。”
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整整跟随了他近40年的时光。他爱骑车不爱坐专车,家人也很自觉,轻易不用他的专车去办事,偶尔有急事借用一下,朱光亚都会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记下来,事后他为家人付费。
朱光亚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的节俭不是因为没有钱。
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港币。颁奖前一天,他对工程院秘书长葛能全说,全部奖金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奖励基金。
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核事业上的成就时,朱光亚总是谦虚地说:“这些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斯人虽已远去,身后却浩气长存。遥望苍穹,朱光亚星熠熠生辉!“两弹一星”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来源:人民网、新华社、光明网
(责任编辑:宣传联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