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 一百人|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时间:

2021-06-11

来源:

作者:

宣传联络部
宣传联络部

分享到: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纵观百年党史,在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广大留学人员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留学人员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留学报国的远大理想,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一百年一百人”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与广大留学人员共同学习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共党员留学报国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留学人员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留学梦、人生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发挥独特优势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线建功立业,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一百年 一百人|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几乎参与了每一次对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具有巨大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导弹、人造卫星、登月工程。几乎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及时提出重大建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时刻高瞻远瞩


“杨先生国内外朋友多,消息灵通,世界航天技术发展上,不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躲不过他的眼睛。”跟随杨嘉墀20年的秘书张学会敬佩地说。自从我国卫星、飞船的研制基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成立后,杨嘉墀就来到了这里。


1983年,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提出不久,就引起了杨嘉墀的关注。此后,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计划,欧共体提出了“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进一步引起了杨嘉墀的深思。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计划的相继制定登台不是偶然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动员国家力量,发展高科技,带动综合国力,占据世界制高点。一种越来越紧迫的危机感攫住了他的心:科学技术已经落后很大一段距离的中国该怎么办?


散步,是杨嘉墀主要的休息方式。对航天事业的眷恋,使他散步时也不能舍弃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在散步,也在思索。


1986年一个春日的晚上,杨嘉墀散步走到王大珩、陈芳允那里,谈出了他的忧虑。此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几位科学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英雄所见略同。于是,王大珩执笔、其他三人签名的国家发展高技术计划的倡议很快完成。


右起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在“863计划”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


这份倡议一路绿灯,直呈中央,为国家制定“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作出了重大贡献。


86岁大脑失去知觉之前,这位大科学家依旧思路敏锐、朝气勃发,见微知著、洞察前沿。杨嘉墀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提出很多好建议。张学会说:“杨先生不断产生新想法、新见解。有了新建议,他就随手写成纸条。他提出的重大建议多是在纸条基础上形成的。”


2005年,事隔“863”倡议19年,杨嘉墀在86岁高龄时,又带头提出了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和五位院士一起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并得到了高度重视。


这是杨嘉墀在失去知觉之前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也许,在失去知觉那一刻,他没有遗憾了,因为最重大的事情,他已经办了。


祖国的需要就是最爱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当杨嘉墀回国前,在美国就已经小有名气。


他用两年研制完成的快速模拟计算机和快速吸收光谱仪,不仅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还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被当做具有纪念意义的产品保存至今。他还被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看中,成为每周在该所工作3天的“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创始人。


1956年,祖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召唤。


祖国的号召令杨嘉墀心驰神往,祖国的召唤令他热血沸腾。面对美国的高薪挽留,在夫人徐斐的支持下,杨嘉墀义无反顾地变卖了家中的一切,购买了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仪器:示波器、振荡器、真空管……1956年8月,杨嘉墀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出了名的好说话,接任务从不推三阻四,也不说‘不’。”与杨嘉墀相交50年,也是1956年从美国回国的屠善澄院士说。最令屠善澄钦佩的是,为了国家需要,杨嘉墀几次改行,钻研了多个专业。仅大的转行就有两次:在国外读的是应用物理,回国后却先后长期致力于我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而且,由于祖国的需要,他不断给自己增添新的任务。不论哪个领域,只要他从事过研究,就都作出了成绩。


50年来,杨嘉墀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他是我国一连串新兴学科领域的创建者;在涉足航天之前,已取得一连串的开拓性建树;进入航天领域,重大开创性贡献接连不断,尤其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早期论证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把工作视作最爱的杨嘉墀,直到病倒之前,仍然保持着8点到办公室的习惯。他对工作总是来者不拒,这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担心他会累垮身体。为这个,他们没少和他着急:“您别老答应,会把您累坏的!”话语里透出儿女般的担忧。慈眉善目的杨嘉墀说:“别怕,别怕!”事后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说:“唉,拿这个慈祥的老人真是没办法!”


“没什么,事是大家干的”


熟悉他的人说,杨嘉墀总是由衷地认为,荣誉属于集体,属于群众。因此,他得了奖状、奖杯、奖章等,从不炫耀。面对祝贺、赞誉,他总是有点不好意思地连连说:“没什么,没什么。事是大家干的,我赶上了好时候。”


1959年参加各界“群英会”时,他这么说。


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1995年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时,1999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时,他这么说。


1999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他还是这么说。


病倒前的2005年2月,他写了《我这五十年》一文,这是他少有的涉及自己的文章,没想到却成为绝笔。他这样写道:“我作为一名参与者,对于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工人们自强自立、团结协作,为发展我国高科技事业而拼搏的精神,至今难以忘怀。”他在文中满怀深情地呼唤:“我期望我国航天技术将不断占领科技高地,到21世纪中叶,能够与世界空间大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并驾齐驱,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许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杨嘉墀获奖后,总是把应得的奖金全部捐赠给有关方面,用于支持科研事业。


如今,他去了,夫人徐斐说要接着完成他的两个遗愿:一个是把他刚出版的文集一一赠送科技界有关部门和人士,让他的科技成果、科技思想成为祖国的财富;一个是用他获得的最后一笔奖金――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万元港币建立基金,奖励相关科技领域优秀的青年人才。


愿他的奖金和他的精神一起,激励更多的年轻学子创新创新再创新,为祖国的强盛而奋勇攻关!


来源: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


(责任编辑:宣传联络部)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2010-2020

增值电信业务(ICP,SP)经营许可证  |  京ICP备102189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