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受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发等影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明显增加。为此,中央及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密集出台系列政策,加大对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更好地服务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助力留学人员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即日起开设“惠企新政速递”专栏,定期推送惠企纾困政策及相关政策解读,将中央及各地相关政府机构出台的惠企政策送到留学人员企业,将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送到留学人员身边。欢迎各地留学人员企业,在落实和执行政策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或成功经验反馈给我会。我会将认真研究并在一定范围进行宣传引导。
我会联系邮箱是:cosdf_org_cn@126.com。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惠企纾困稳经济十六条举措
8月3日上午,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惠企纾困稳经济十六条举措”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六条举措”具体内容:
(一)健全环保服务机制方面,共5条举措
1.提前介入环保服务。成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工作专班,根据项目需求实施“点对点”服务。与省级以上园区签订局地项目服务协议并定期会商,指导建设单位优化项目选址、生产工艺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推行“不见面审批”。采取电话指导、视频审查、线上服务、预约办理、网上审批等方式,开展“不见面”审批。采用邮寄方式受理、寄送许可申请及办理材料,采用函审或视频专家会等形式开展技术审查。
3.缩短环评审查时限。拟建项目在完成项目立项和环评报告编制后,即可先行开展项目环评报告技术审查。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报告书技术审查时间分别缩短至15日和30日内。对合规园区内符合准入条件的一般拟建项目,项目环评报告表、报告书可分别在7日内、20日内出具技术审查意见。
4.推进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管理。对于规划环评已通过审查并落实审查意见、环境质量达标的园区,在符合环境准入要求前提下,拟建项目环评可直接引用园区规划环评以及区域评估的部分成果,涉及园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相关内容无需重复监测分析。
5.优化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企业自主验收的建设项目如因非主观因素导致的程序性违规,未造成环境污染后果并在承诺期限整改到位的,免于行政处罚。
(二)切实强化要素保障方面,共3条举措
1.落实总量调蓄制度。对于各地减排腾出的污染物总量指标,除去完成年度任务部分之外,60%由县级使用、40%由市级统筹,县级指标优先用于辖区内重大项目,市级指标根据各地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差异化支持市级以上重大项目。
2.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环保贷”,“环保担”等绿色金融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制订企业VOCs清洁原料源头替代等绿色奖补政策。引导企业申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补贴,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纳入保障范围。
3.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鼓励企业通过全省排污权交易平台对富余排污权进行交易,充分培育和激活排污权二级市场,变“沉睡资产”为“流动资本”。健全排污权出让、受让登记清单,为企业排污权交易畅通供需渠道。
(三)优化执法监管方式方面,共6条举措
1.强化执法监督正面清单管理。将环保信用绿色等级(诚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持证排污企业,与民生保障、疫情管控密切相关的企业纳入执法监督正面清单管理,减少现场检查频次。
2.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充分运用指导、建议、提醒、教育等非强制性监管方式,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
3.依法减轻经济处罚。鼓励违法失信企业登报致歉,对认真兑现承诺、积极配合整治、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依法减轻经济处罚。对企业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罚款缴纳困难,可依法予以延期或免除滞纳金,相关信息不作为失信信息管理。
4.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用电监控、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开展数据精准分析研判,实现电力数据“云端看”,治污设备“线上查”,环境执法“及时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5.扩大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工地纳入大气污染应急管控豁免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对直接或间接提供电力、热力、天然气、饮用水、交通出行等基础公共服务,涉及重大民生保障的企业“能免则免、应免尽免”,保障企业正常合规生产经营。
6.实行环保信用“动态修复”。编制信用修复指南,推进处罚文书与信用告知、信用修复指南同步送达,及时提示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市场监管信息平台等实施同步管理。对已过时效期限的失信记录及时进行调整。
(四)加大惠企帮扶力度方面,共2条举措
1.拓宽帮扶渠道。深化“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集中梳理并帮助解决企业环保领域合理诉求。及时做好“厅长我留言”,“12369”、政风行风热线等平台的办理回复,积极回应企业和群众关切。
2.优化服务举措。办好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健全重点优质企业“体检”制度,推进实施全省“百园千镇万企”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组织“千人进千企”生态志愿者普法活动,开展“总监说法”普法宣传、“我在企业干环保”征文等活动。
南通出台惠企纾困稳经济“16条”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昨天,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惠企纾困稳经济十六条举措》,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稳增长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六条举措涵盖健全环保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加大惠企帮扶力度等四个方面,着力化解企业和百姓办事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
健全环保服务机制方面,生态环境部门提供重大项目环评提前介入服务,并推行“不见面审批”。一般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报告书技术审查分别缩短至15日和30日内;对合规园区内符合准入条件的一般拟建项目,项目环评可缩短至7日内、20日内出具技术审查意见。推进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管理,实现拟建项目环评和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减少重复评估;优化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等。
强化要素保障方面,落实污染物减排总量县市两级调蓄制度,更好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发挥“环保贷”“环保担”等财政金融政策作用,向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开展排污权交易,让企业的“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制订绿色奖补政策,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
优化执法监管方式方面,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或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对企业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罚款缴纳困难,可予以延期或免除滞纳金;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用电监控、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扩大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范围,涉及重大民生保障的企业“能免则免、应免尽免”;实行环保信用“动态修复”。
同时,加大惠企帮扶力度,拓宽帮扶渠道,集中梳理并帮助解决企业环保领域合理诉求;优化服务举措,办好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推进实施全省“百园千镇万企”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将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落脚点,创新出台《南通市主要污染物总量调蓄工作方案(试行)》《南通市大气污染应急管控豁免企业培育方案》等系列文件和举措,为全市企业“补气输血”。下一步,该局将加强统筹协调和面上指导,确保惠企纾困稳经济十六条举措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