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时间:

2025-04-24

发布者: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分享到:

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习近平

编者按: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回首往昔,我国航天事业在岁月长河中砥砺奋进,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披荆斩棘、勇攀高峰,成功实现突破。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留学人员群体功不可没。从老一辈留学人员负笈求学、许党报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科技事业,到具有留学背景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打造的国之重器,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留学人员以炽热的情怀,诠释着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而这一群体的贡献,早已超越航天领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从山河破碎时振臂疾呼“振兴中华”,到“两弹一星”时期打造出国之重器,再到民族复兴之路上迈出“科技强国”的铿锵步履,留学人员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21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留学人员在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占比57.9%,其中,在新晋中科院院士中占比81.4%,在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占比39.2%。在党的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留学人员分别占比5%、10%、19%。这些鲜活数据的背后,是留学人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衷心拥护和留学报国的滚烫赤诚。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现推出《海归,我为你骄傲》系列宣传活动,向全社会传递留学人员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让我们共同见证留学人员在不同时代绽放的绚丽光彩。

钱学森:航空航天基石筑造者,铺就中国星际征程


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当我们仰望浩瀚星空,惊叹于卫星翱翔、火箭腾空的壮丽景象时,绝不能忘记一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伟人——钱学森。他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的出现,指引着中国从航空航天领域的荒芜之地迈向世界前列。

梦想启航,海外露锋芒




钱学森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尤其痴迷于数理知识。在那个动荡不安但求知若渴的年代,书籍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一个个公式、定理仿佛是为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勤奋,青年钱学森成功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彼时的中国,航空领域极度落后,天空成为列强肆意横行的舞台,目睹祖国因航空技术薄弱而挨打受辱的局面,钱学森心中燃起了航空报国的熊熊烈火。随后,他赴美深造,师从航空航天领域的顶尖名师冯·卡门(von Karman),在学术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

在海外期间,钱学森的科研才华展露无遗。1936年至1939年期间,钱学森研究了可压缩流体边界层、有倾角的回转体的超声速绕流以及应用恰普雷金变换求解二维亚声速流动等课题,并且与同学合作研究了以逐次脉冲推进的探空火箭飞行的分析。1939年后,钱学森研究了超声速流动、超声速流动和稀薄气体力学、火箭和喷气推进技术等。这些研究不仅为其回国后从事国防尖端武器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还让世界对这位来自东方的青年才俊刮目相看,诸多科研荣誉纷至沓来,但钱学森心中始终怀揣着祖国,从未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冲破阻碍,归国赤子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如一声春雷震撼全球,更唤醒钱学森心底最深切的眷恋。彼时,他已是美国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拥有优渥的生活与顶级的科研条件,但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踏上归途。

然而,美国政府深知钱学森回国将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能量,美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甚至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许他回到共产党中国,他太有价值了,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抵得上3到5个师的力量。”

于是美国动用各种手段加以阻挠,甚至对他进行无端拘禁、监视、审讯等迫害手段,试图磨灭他的归国意志。钱学森深陷困境,却从未低头,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与美国当局展开周旋。在无数个日夜的煎熬后,在祖国与各界正义力量的不懈努力下,1955年,钱学森和家人满怀欣喜地登上驶向中国的轮船,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故土。

临危受命,倾囊相助




回国后的钱学森临危受命,肩负起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重任。面对一穷二白的科研家底,他没有丝毫退缩,一切从零开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拼搏。

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力学研究的总体规划,为中国航天绘制蓝图。同时,钱学森深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培养出大批航天骨干。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中国航天一步步向前迈进,先后完成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腾空而起,划破苍穹,宣告中国自主探索太空的开始;东风二号导弹成功发射,展示强大国防力量;两弹结合实验圆满成功,奠定大国地位;东方红一号卫星奏响《东方红》乐曲遨游太空,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这一项项成就背后,是钱学森及其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拓展航天新边界




钱学森的目光从未局限于当下,他总是着眼于未来,不断拓展中国航天的边界。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导弹航天测控网概念,为精准掌控航天器飞行轨迹提供理论支撑,并亲自主导启动远洋测量船基地建设工程,让中国航天测控走向深蓝,实现对航天器全球范围的监测与控制。

他还参与组织领导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飞行实验,攻克重重技术难关,填补国内空白,使中国具备从水下隐蔽发射导弹的能力;助力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开启卫星通信新时代,让信息得以跨越山海,瞬息传遍神州大地。钱学森以开拓者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带领中国航天迈向未知领域,攀登世界航天高峰。

钱学森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璀璨星辰,永远照亮中国航天之路。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无法动摇的归国决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拼搏奋进;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标杆,鞭策大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邓稼先:用一生奉献诠释中国脊梁


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28年。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依然活在无数国人心中,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华大地上传颂,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争当中国脊梁。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3岁那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改变了邓稼先一生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22岁,经人推荐,邓稼先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面对似锦前程,邓稼先却做出自己的选择:去美国留学,因为更先进的科学在那里,要去那里学,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学成后一定回来!

1948年至1950年,邓稼先赴美留学。在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学业上,只用了23个月,就以本科学历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此时的他才26岁,人称“娃娃博士”。

学业有成的邓稼先完全有能力留在美国,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当大洋彼岸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1950年8月28日,他放弃一切,搭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回国的行囊中除了给父亲带的几双国内还生产不出来的尼龙袜子,就是一脑子的核物理知识。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34岁的邓稼先被选为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也就是这一天,他的人生轨迹以及他家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

调哪儿去?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相爱的邓稼先、许鹿希背靠背躺在床上,各怀心事,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直到1964年,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给出了无言的答案。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著,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邓稼先在从事领导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撰写了有关《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并着手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等教材。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最危险的时刻,他总是坚持要直接站在操作人员身边。这种忘我的大无畏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受到莫大的鼓励。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大学、留学都在一起。邓稼先逝世后,他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邓稼先》,饱含感情地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1996年,邓稼先曾经的同事——于敏、胡仁宇等著名科学家联名在《光明日报》著文,给予邓稼先临终前所著的《建议书》以极高的评价。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说,自己的偶像是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在邓稼先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一尊他的半身铜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每年都会举行献花仪式,举办“两弹精神论坛”,推动全院干部职工学习传承“两弹精神”。

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孙家栋:犹向苍穹寄深情


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孙家栋,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从1958年留学归国,孙家栋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领导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许多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事件,他都是参与者、亲历者。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大总师”




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依。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经常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

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

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快80岁的他马上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

“卫星没事儿,能用!”孙家栋的一句话,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搞航天工程,没有好坏,只有成败。要保成功,就必须发扬严格、谨慎、细致、务实的作风。”孙家栋总是这样告诫年轻人。

90岁的“牧星人”




已经90多岁高龄的孙家栋,与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个信念,尽管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航天事业,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愈挫愈勇。

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后,在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他要求再调5度,最终正确的指令使卫星化险为夷。

2009年,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钱老在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擅长攻关复杂难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时针拨回从前,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导弹到卫星,从嫦娥到北斗,哪里需要,孙家栋就出现在哪里。“孙老几乎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部发展,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叶培建眼中,“孙家栋永远是我们航天人的大旗。”

如今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新征程。孙家栋说过:“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遇到这么好的机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今,年轻的航天人如同当年的孙家栋一样,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耳边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