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二)

时间:

2025-05-15

发布者: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分享到:

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习近平

编者按:


4月24日,我们迎来了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回首往昔,我国航天事业在岁月长河中砥砺奋进,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披荆斩棘、勇攀高峰,成功实现突破。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留学人员群体功不可没。从老一辈留学人员负笈求学、许党报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科技事业,到具有留学背景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打造的国之重器,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留学人员以炽热的情怀,诠释着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而这一群体的贡献,早已超越航天领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从山河破碎时振臂疾呼“振兴中华”,到“两弹一星”时期打造出国之重器,再到民族复兴之路上迈出“科技强国”的铿锵步履,留学人员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21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留学人员在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占比57.9%,其中,在新晋中科院院士中占比81.4%,在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占比39.2%。在党的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留学人员分别占比5%、10%、19%。这些鲜活数据的背后,是留学人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衷心拥护和留学报国的滚烫赤诚。

为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推出《海归,我为你骄傲》系列宣传活动,向全社会传递留学人员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活动共35期内容,计划自4月24日至5月31日期间以连载的形式每日介绍部分优秀留学人员的报国故事,今日推送第二十二期内容,让我们共同见证留学人员在不同时代绽放的绚丽光彩。




韩杰才:寄情创新梦想 引领产业升级


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二)


“创新成果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复合材料和光学材料专家,韩杰才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如一致力创新。他在复合材料和光学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创新硕果累累,很多已经实现产业化,为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他已经是拥有60余件中国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韩杰才的世界里,创新一直是他不懈的追求。

不畏艰辛自主创新




从航空航天到高铁舰船,几乎所有工业制造都与材料息息相关,而在高技术领域,新型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热点之一。这一领域,正是韩杰才研究与创新的方向。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原产于我国的陶瓷材料,就以其耐热、耐磨、耐腐蚀和比重小等优点成为世界材料学科研发的重点。凭着肯吃苦、重钻研、敢创新的精神,韩杰才在读研期间,凭借超强的逻辑归纳能力和简明扼要的文笔,交出了一篇内容丰富全面的陶瓷材料文献研究的论文,令导师大为惊喜。

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韩杰才继续把对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作为重点之一。为了早一天拿出成果,他全力以赴投入实验研究之中。当时,为了做实验,他不得不坐一夜火车从哈尔滨去牡丹江,做陶瓷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实验,第二天在工厂热压合成完材料后再返回学校完成技术指标研究、提出修改方案,晚上再乘车去牡丹江。这样一直坚持了两周时间,用最短的时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成果。

多年以来,正是凭着这种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韩杰才在长期从事超高温防热复合材料、红外透波材料等研究领域内攻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科研成果,拥有了一系列中国发明专利。周围的同事都说,韩杰才始终在创新的世界里奔跑。

运用推动产业发展




“一个产业的成功,是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结合的结果。”韩杰才认为,提升技术创新成果及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体现技术优势并结合市场优势,才能提升整个产业发展水平。

2000摄氏度以上的超高温防热是当代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最具挑战的高技术之一。为此,韩杰才率领研发团队建立了超高温热环境等效模拟和在线分析装置,揭示了超高温复合材料非平衡氧化烧蚀机理,发展了细观烧蚀理论、提出了氧化抑制机制与方法,其研发的超高温非烧蚀防热复合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拥有了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还实现了产业应用。该技术也因此荣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韩杰才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863”高技术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余项。他领衔所做的研究,实现了材料氧化抑制与高温强韧化的协同,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他发明了大尺寸蓝宝石晶体专用生长方法及生长装备、四面体非晶碳复合增透保护膜及制备工艺,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追逐创新梦想之路中,韩杰才永远是一个同自己赛跑、同时间赛跑的人。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身为共产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这就是韩杰才的肺腑之言。


内容出处:知识产权报;记者:赵建国;原标题: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复合材料和光学材料专家韩杰才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钱前:站在农田上仰望星空



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二)

钱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10月在日本国际农研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钱前被誉为水稻密码的“破译者”,大半生奋斗在南繁。他充分发挥水稻生物学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将生物技术和遗传资源渗透到水稻育种领域,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系列奖项,拥有50余项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主持育成品种20个,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陆续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等学术荣誉。

1983年踏上南繁之路后,钱前数十年如一日,把科技创新写在稻田里,“不怕难、不嫌烦,吃得下苦,静得下心,这才是真正的南繁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事,做成事。”


在乡间田野寻找野生稻




1962年,钱前出生于安徽,少年时曾对遗传育种产生兴趣,1979年考入南开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1983年毕业后,报考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小麦育种专家的研究生未果,于是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成为水稻育种的一名年轻科研人员,踏入育种领域。从那时起,每年带着种子南下北上,参加南繁育种,冬天在海南三亚,夏天在浙江杭州,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做杂交、做调查工作,40年未改其志。

1989年,钱前获日本北海道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此后,钱前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尤其是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研究水稻,一半在实验室,一半在田间,对钱前来说,还要在乡间田野寻找野生稻,在野生稻中发掘那些优异的基因和性状,把它们利用到育种中。

传统的杂交选育,需要人工在田间寻找那些表现优异的植株,再加以培育和选择,在众人都选择更加强壮的植株时,钱前常常反其道而行之,选择那些看似“瘦弱”的植株,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人家都去研究又高又壮的水稻,他怎么净挑这些奇形怪状的稻子?但钱前认为,基因是不会说假话的,它们的不同,决定了水稻的高、矮、胖、瘦,甚至是口感和品质。换句话说,一个品种高产或低产、口感好与坏、分蘖多与少,是由其内部基因序列的差异和表达调控的变化决定的。只有通过水稻性状、甚至是极端性状了解这些基因功能和作用方式,才能预测它们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而培育最佳生长状态的水稻新品种。

育成更多更好的水稻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基因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育种也变得越来越精准,这给钱前的研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在众多的野生稻中,钱前和团队利用基因鉴定等技术,获得了水稻中的明星“小薇”以及它的姊妹材料,这是一种只有20厘米左右高的超矮秆水稻,适合工厂化生产,也适合未来的太空农场。2016年9月15日,“小薇”搭乘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探索太空植物培养的可行性。2023年7月25日,“小薇”再一次搭乘“问天”太空舱,一起在太空中,探索太空种植水稻的可能性。

从微观的基因,到宏观的宇宙,钱前的水稻研究无所不至。如今,他又开始循着时间的脚步,探索那些藏在历史中的农耕智慧。

就在2023年11月,钱前倡议建立了全国梯田科技联盟,致力于保护和开发传统梯田。梯田是传统时代农耕智慧的结晶,人们在高山上建成梯田,利用自然的流水,在梯田中种植水稻,千年不绝,至今犹在。钱前觉得,这些人们千百年建成的良田,不应该被淹没在历史中,而是需要以科技的力量,帮助梯田和梯田上耕作的人们,转型为现代农业,让古老的梯田重新发挥作用。

这可能正是钱前的科研之路,从微观到宏观,从空间到时间,但他做的事情,却只有一件,那就是发掘和利用水稻资源,育成更多更好的水稻。“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人对科学的认知也是没有止境的。科研人员唯有日复一日、不畏艰苦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收获。”他说。


内容出处:

1.新京报;记者:周怀宗;原标题:钱前:站在农田上仰望星空

2.海南日报;记者:黄媛艳;原标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 躬身阡陌,只为稻浪千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钱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