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三)

时间:

2025-05-16

发布者: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分享到:

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习近平

编者按:


4月24日,我们迎来了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回首往昔,我国航天事业在岁月长河中砥砺奋进,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披荆斩棘、勇攀高峰,成功实现突破。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留学人员群体功不可没。从老一辈留学人员负笈求学、许党报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科技事业,到具有留学背景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打造的国之重器,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留学人员以炽热的情怀,诠释着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而这一群体的贡献,早已超越航天领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从山河破碎时振臂疾呼“振兴中华”,到“两弹一星”时期打造出国之重器,再到民族复兴之路上迈出“科技强国”的铿锵步履,留学人员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21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留学人员在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占比57.9%,其中,在新晋中科院院士中占比81.4%,在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占比39.2%。在党的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留学人员分别占比5%、10%、19%。这些鲜活数据的背后,是留学人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衷心拥护和留学报国的滚烫赤诚。

为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推出《海归,我为你骄傲》系列宣传活动,向全社会传递留学人员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活动共35期内容,计划自4月24日至5月31日期间以连载的形式每日介绍部分优秀留学人员的报国故事,今日推送第二十三期内容,让我们共同见证留学人员在不同时代绽放的绚丽光彩。




王虹:研究微纳机器人的“90后”教授


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虹是个“90后”。26岁获得博士学位的她,除了“大学教授”,还兼任中国微米与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理事,同时是Nature Chemistry(《自然化学》)和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等30余家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用‘年轻有为’来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马恩慧说。

在高端严肃的“标签”下,现实中的王虹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王虹老师风趣幽默,和我们打成一片,是我们的知心姐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珂说,“我们很荣幸能成为她的学生。”

决心投身教育与科研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回国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我的首选。”王虹说。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期间,王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该奖项全球每年奖励大约500名留学生。

2017年,王虹毕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长期在海外,对国内的科研环境有些陌生,对未来发展有些迷茫。在一次新加坡海外人才洽谈会上,时任中国矿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副主任高顶向王虹伸出了橄榄枝。“他耐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的人才引进政策,并针对我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议。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平台,就来到了这里。”王虹说。

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的5年里,王虹先后入选第十五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破格)、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层次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

矿区有了微纳机器人




“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我一直从事微纳机器人的研究,博士期间的研究偏向基础理论,没有过多涉及应用。”王虹说。来到中国矿业大学后,她开始着眼于矿区环境治理和修复。

在矿区环境污染物检测方面,常用的污染物检测方法所需仪器贵、运行费用高、操作要求多、检测费时费力。利用微纳机器人作为传感单元,不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方便携带,还可以有效减少样品使用量,有望实现现场快速检测,解决实验室分析中待测样品滞后和不连续的问题。

“我们建立了基于微纳机器人的荧光检测、电化学检测和横向流层析试纸条等检测方法,微纳机器人在水中快速高效富集检测物,现场可以在几分钟内获得检测结果。”王虹说。

在矿区环境治理方面,王虹带领团队研究了微纳机器人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微纳机器人作为高级氧化反应的活性固体催化剂,可以在溶液中边游动边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降解效率,既解决了金属离子等均相催化剂不易回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又弥补了固体催化剂因扩散率低导致降解污染物效果不佳的缺点。

“如何提高修复剂在土壤中的迁移效果?这一直都是土壤原位修复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研究微纳机器人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让微纳机器人无缆自驱动深入土壤缝隙作业,为解决土壤原位修复中面临的修复材料易团聚沉积、迁移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王虹说。

建起年轻科研团队




5年时间里,王虹独自从零搭建实验平台,到现在已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团队成员都是“90后”“00后”的学生。

“科研大多数都是周而复始的工作,需要保持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初心。”王虹说,“我经常和团队成员说,要努力做‘顶天立地’的研究,‘顶天’就是面向国际前沿,‘立地’就是把科研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

在刚开始进行土壤修复研究的时候,因为土壤与水的性质差别很大,微纳机器人的驱动、观测和污染物的浓度测量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困难。如何在黑漆漆的土壤中观察到微纳机器人的运动?王虹带领学生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实验,研究了2种观测方法,成功证明微纳机器人可以增强修复材料在土壤中的横向和纵向迁移能力。

“王虹老师有各种奇思妙想,并在实验中教会我们精益求精。”王珂说。马恩慧说:“王虹老师还有乐观的心态,教会我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成功中总结方法。”

在带团队的过程中,让王虹欣慰的是学生的成长。2018年,王虹的实验室刚刚建成。进入实验室的第一位学生叫马文,是一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本科生。从刚进实验室的“小白”到熟悉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一年时间里,马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区论文1篇、2区论文1篇,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件。在马文后续的深造学习中,她多次向王虹表示感谢:“这一年在实验室的经历,对我的帮助很大。”

开启履职尽责新篇章




“当选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既深感荣幸,又顿觉责任重大。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担当与使命。”王虹说,人大代表是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既是人民的代言人,又是政府政策方针的宣传员。“面对这个新角色,我将牢记代表身份,扛起如山重任。一方面,加强学习,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另一方面,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听取民情民意,集中人民智慧,维护人民利益。”

数字时代,除了采取实地走访调研、面对面交流、网络联系、电话询问等途径定点联系群众,王虹还打算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 群、短视频平台、网络论坛等信息工具了解社情,收集民意,为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打下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王虹对区域协调发展较为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这本质上是对科技、人才和创新等资源要素空间优化的深层次思考。”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交汇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王虹期待国家能够出台相应政策,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她也将长期关注这项工作。

2023年,王虹带来了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家课程的建议。作为一名老师,她敏锐地捕捉到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未成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学生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为此,她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中独立单列,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组织专业力量研制覆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明确配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全学段护航学生心理健康;大力推进家校协同干预和医校合作机制,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提供心理援助,形成育人合力。

春风拂之,时雨化之。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王虹将坚守三尺讲台立德树人,深耕科研尖端突破创新,当好人大代表履职尽责,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迸发无限力量。


内容出处:

1.中国煤炭报;记者:陶冉;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王虹:研究微纳机器人的“90后”教授

2.人民与权力杂志;记者:韩茜;原标题:【履职风采】王虹代表:“燃”起科技青春力量

图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官网






任咏华:做学问道德最重要 全力以赴就是成功



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三)

2011年3月3日晚,巴黎,有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仪式上,四十七岁的任咏华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获奖。这是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叶玉如之后,第三次有中国女科学家获此殊荣。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也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奖项的评选主题为“妇女与化学”——这或许是介绍任咏华最贴切的关键词。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任咏华一直致力于发光材料及太阳能创新技术的研究。以较为普及的金(III)取代贵金属铱,合成多种分子功能材料,并将其运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等固态照明中。正是为表彰她在发光材料和捕捉太阳能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予她前述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1年,年仅38岁的任咏华就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亦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是中国女科学家中的一颗新星。


“发光”研究 奠定OLED照明基础




任咏华从小就对自然充满好奇,中学时就读于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拔萃女书院。“学霸”出身的她,曾在中学会考后收到医学院的录取通知。在香港,无论是薪资还是社会地位,医生这类职业都颇受高材生的青睐,但任咏华却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化学。

“因为我害怕解剖”,任咏华笑言,“但我很喜欢理科,它需要你客观看待、分析事物,需要你有独立的思维,所有东西都是evidence-based(基于证据)”。

1985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以一等荣誉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任咏华在港大继续攻读博士。随后的几年里,她开始着手研究有机金属发光体,并制备出耐用的冷发光有机金属等,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彼时的固态照明领域,多采用传统钨丝灯,其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与此同时,一部分电能亦将转化为热能,而被白白浪费,但涂上分子功能材料的白OLED灯管则可提升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与一般钨丝灯相比,相同电量下,白OLED等比钨丝灯更为明亮;而相同亮度下,前者维持的时间则更长。

任咏华解释,发光功能材料在光照下,分子状态由基态变为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便可发光、进行电荷转移等。“激发态的分子可以开发很多新的化学反应,发展空间很大。”

事实上,这类发光材料的研究亦对缓解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以照明领域为例,早在十年前,气候组织就已呼吁各国加快走向低碳照明。当时的统计显示,全球约19%的电力都用于照明,而全球6%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来自于照明。因此,提升照明效率变得至关重要。而对比传统钨丝灯,OLED在固态照明上则有发光效率高、耗电量低等优势。

目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主要使用金属铱的化学配合物作发光原料,占据90%以上的有机磷光发光材料市场,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但事实上,铱是地球上非常稀有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千万分之一,其价格也居高不下。“我们希望开发一些地球含量丰富的元素,并通过研发致其发光。”任咏华表示。

2019年,任咏华带领的研究组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发表了新型金(III)(金三价)发光材料及其OLED应用的相关研究。具体应用层面,任咏华以手机、电视显示屏举例指出,若在生产时可运用新的发光材料,这类电子产品的价格也有下调空间。

潜心科研 助香港培育创科人才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任咏华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但她却很少主动提及这些荣誉、奖项;相反,说到实验本身时,她显得更为健谈,十分爽朗。

任咏华不止一次提到化学研究中的“乐趣”,她认为,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最大的乐趣恰恰是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如果所有东西都按照你的预期发生,那就没什么可兴奋的了”,任咏华笑言,一些意料之外,可以引发更多联想,经此积累才更易发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相比于追求和预期一致的结果,她更希望学生可以忠于实验结果,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做学问,道德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除了“科学家”之外,任咏华的另一个身份是“导师”,希望为香港培养更多的创科人才。除了担任本科到博士生的专业导师外,她还是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的会长。

今年9月,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举行2022科创大讲堂启动仪式。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现场时表示,希望各界与政府携手合力推动科学和创科教育,培育人才等。

人才是创科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科创人才培养。自2015年的特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起,STEM(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的统称)开始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教育重点推动的项目;2016年,政府又设立了4间“STEM专业发展学校”,以作示范用途。

然而,无论是学校学生在STEM方面的国际排名,或是社会氛围,都显示香港创科教育的发展仍有不足。如2020年公布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2019”中的科学方面,香港小四及中二学生的排名分别由上一届的第五、第六,下跌至第十五及第十七位。

而今年的科创大讲堂,则设立为期3年的香港学校“科学教育荣誉讲师”,邀请了包括任咏华在内的24名中科院院士,为24所香港学校提供一对一的科创教育指导建议。在任咏华看来,在当下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更应加强科普,让学生乃至大众了解到科学的重要性。

为科研注入“强心剂”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这在任咏华看来,无疑是为香港的科研从业者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今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亦在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中以较大篇幅提及发展创新科技的重要性,并提出投资100亿港元设立“产学研1+计划”在内的多项具体措施。

在创科领域,香港一直以基础科研著称。任咏华则强调,应继续夯实基础研究,“不能放弃我们的强项,因为只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才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并进一步形成IP,进行商业转化”。

2017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指出,未来5年内,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由当时的0.73%提升至1.5%。截至2020年,这一比例仅为0.99%。现任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早前亦表示,希望5年任期内,本地研发开支占GDP的比重不低于1.5%。

与此同时,任咏华认为,与产业中下游的沟通合作、整个创科生态圈的建设也相当重要,“我们(做基础科研)也不能闭门造车,创科生态圈如同食物链,环环相扣,只有官产学研相结合,才能将这个生态圈发展得更好”。

据了解,早在2017年,香港大学就与TCL集团合作成立“香港大学-TCL新型印刷OLED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合作推动转化研究,包括重点发展高性能及可应用于可溶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含金发光材料等。任咏华则担任联合实验室的主任及首席科学家。

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现任香港大学化学系讲授、理学院院长(暂任)的任咏华,一周依然有六天“沉浸”在学校实验室或办公室,周日则将工作带回家做。“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再多培养一些年轻人、研发更多地球含量丰富的元素材料,解决发光难题。”任咏华说道。


内容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丽娜,见习记者:尹琛;原标题:中科院院士、“彩虹科学家”任咏华:做学问道德最重要 全力以赴就是成功

图片来源: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