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六)

时间:

2025-05-19

发布者: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分享到:

海归,我为你骄傲(一)

“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习近平

编者按:


4月24日,我们迎来了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回首往昔,我国航天事业在岁月长河中砥砺奋进,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披荆斩棘、勇攀高峰,成功实现突破。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留学人员群体功不可没。从老一辈留学人员负笈求学、许党报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科技事业,到具有留学背景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打造的国之重器,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留学人员以炽热的情怀,诠释着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而这一群体的贡献,早已超越航天领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从山河破碎时振臂疾呼“振兴中华”,到“两弹一星”时期打造出国之重器,再到民族复兴之路上迈出“科技强国”的铿锵步履,留学人员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21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留学人员在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占比57.9%,其中,在新晋中科院院士中占比81.4%,在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占比39.2%。在党的二十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留学人员分别占比5%、10%、19%。这些鲜活数据的背后,是留学人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衷心拥护和留学报国的滚烫赤诚。

为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推出《海归,我为你骄傲》系列宣传活动,向全社会传递留学人员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活动共35期内容,计划自4月24日至5月31日期间以连载的形式每日介绍部分优秀留学人员的报国故事,今日推送第二十六期内容,让我们共同见证留学人员在不同时代绽放的绚丽光彩。




王嘉鹏:用坚韧书写无碍未来


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四)


王嘉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主席。

12岁遇空难截瘫,17岁成为首位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挪威北欧红十字世界联合学院(下称“挪威UWC”)的大陆学生,33岁创办了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从空难幸存者到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国家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董事会主席王嘉鹏的奋斗历程充满传奇色彩。

“我坚信,世界上有两种力量非常重要:一种是爱的力量,另外一种就是教育的力量。”谈及过往,王嘉鹏对残疾人权益保障和教育事业有很多感悟,这也同样是他最为关注的领域。

逆境中开启人生新篇章




1993年,年仅12岁的王嘉鹏在从宁夏银川飞往北京的途中经历了生死考验:飞机攀升不到100米便急速下坠,冲进了跑道尽头的沼泽水塘中。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却彻底改变了王嘉鹏的人生。医生诊断,即使王嘉鹏侥幸活下来,这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为了让王嘉鹏获得更好的康复资源,母亲带他住进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一住就是五年。“那是一段无比煎熬的日子,不仅要面临生理上的疼痛,还要承受心理上翻天覆地的崩塌感。”王嘉鹏回忆道,刚到那里时,无法接受自己成为残疾人的事实,也不愿配合医生的康复治疗,每天都躺在病床上一言不发。

为了鼓励儿子,王嘉鹏的母亲不断在病房里播放残疾人音乐家胡里奥的歌带。渐渐地,王嘉鹏的心态有了转变,开始愿意配合医生治疗,即使每个轻微的动作都会引起身体疼痛,也始终咬紧牙关坚持。

两年后,被医生诊断终生瘫痪的王嘉鹏,拄着拐杖,凭借坚强的意志,站了起来。“我记得那些冰冷的器械、绵长的训练,但更记得自己在痛苦中磨砺出的耐心和勇气。”王嘉鹏如此描述这段浴火重生的经历。

与身体康复相比,更艰难的是跨越心理障碍和重塑自信。“对那时的我来说,背着书包上学都是奢侈的梦想。”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王嘉鹏坚持每日学习,克服了大脑损伤造成的记忆力衰退等困难,自学了初高中所有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还学会了电脑程序编写和应用操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7年,挪威UWC首次在中国大陆招收学生,还为残障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王嘉鹏偶然看到这一信息后,便抱着尝试的心态报了名。次年,王嘉鹏被录取,成为首位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挪威UWC的大陆学生。

筑梦教育“理想国”




“在这里,我的世界好像从一个黑白电视变成一个彩色电视。”王嘉鹏感慨道。

挪威UWC的学业课程不以考试为宗旨,而是侧重于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在校期间,王嘉鹏不仅增修了挪威文,攻读了奥斯陆大学的政治学、经济学双硕士学位,还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撑起生命的蓝天》。学习之余,他学会了滑雪、皮划艇、游泳。1999年3月,第36届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在挪威举行,王嘉鹏被学校选派参加比赛,通过奋力拼搏,争夺到两枚金牌。他还牵头在学校成立“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班”,教同学们学汉语、写汉字、练书法,用母亲寄来的剪纸、音乐磁带、国画等“活教材”向来自世界86个国家的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那段时间里,王嘉鹏真正体会到了从物理上的“无障碍”到心理上的“无障碍”。学校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和独特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式彻底改变了王嘉鹏对教育的认知,并激发了他将跨文化教育理念带回中国的愿望。“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中国建立一所世界联合学院,让全世界的青年都能够真正了解我的祖国。”毕业那天,王嘉鹏将他的愿望告诉了校长。

拄着两根拐杖,提上两个箱子,揣起兜里的200美元,2004年,王嘉鹏从挪威回到中国,开启了创建中国世界联合学院的追梦之路。

建校的过程充满了曲折,资金短缺、选址困难等重重阻碍摆在他面前,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辗转各地寻找合适的建校地址,多次寻求老师、校友们的支持帮助。这期间,挪威UWC的创校团队先后十余次来访中国帮王嘉鹏出谋划策,做IB教育经验丰富的白思南女士帮助他撰写了第一版可行性研究报告,曾就读于挪威UWC的中国校友们也纷纷加入创建队伍……从一个人努力到一群人共同奋斗,2015年,中国大陆唯一一所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下称“常熟UWC”)终于在江苏常熟昆承湖畔成立。

“来到常熟UWC,你会发现同学们状态都非常好,因为在学校有太多好‘玩’的。这个‘玩’是指学生们找到了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去尽情探索各类型的活动。”王嘉鹏表示,学生们可以和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跟自己一样有梦想的年轻人,在“玩”中接受国际化、多元化教育。学院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残疾群体、贫困家庭学生的援助计划,使他们同样有机会获得优质的中国化的国际教育。

“用爱和教育的力量,来破除物理上以及心理上的障碍,给人以有爱无碍的广阔空间。”这是王嘉鹏的梦想,也是他所追求的事业。

无障碍环境是社会进步的温度计




走进常熟UWC的校园,遍布校园的无障碍设施格外引人注目。“学院里有42处无障碍坡道、68个无障碍卫生间、120余扇无门槛石和可视化的轻质门,以及22部适合残疾人使用的电梯。”王嘉鹏说,之所以设置这些设施,是因为他能切身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和对无障碍环境的渴望。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更要全力以赴为残疾人“清障拓路”。

2018年,王嘉鹏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六年中,他持续为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声,先后提交了16份建议,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2020年全国两会上,王嘉鹏提交了《关于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列入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的建议》。建议一经提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就高度重视,于2022年4月牵头组织起草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草案。王嘉鹏也多次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调研,并结合个人经历对草案提出诸多修改建议。经过充分调研讨论和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该法正式颁布的那一刻,王嘉鹏感动不已。

情牵民生的王嘉鹏,也时刻关注着自己所在城市——常熟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情况。

2023年4月,王嘉鹏参加常熟市检察院举办的检察工作座谈会时提出建议:“盲道被违规占用、无障碍卫生间年久失修、无障碍停车位被占等问题如今依然存在,希望能通过更强有力的监督和执行保障,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活’起来。”

在他的建议下,常熟市检察院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监督行动,对城市主要道路上的盲道,大型商超、医疗机构的无障碍停车位,客运站无障碍通道建设等进行专项调研。针对部分无障碍设施被占用、不能正常运行等情况,该院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管,在城市设施维护管养中健全无障碍设施的日常巡查机制。

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前夕,王嘉鹏代表围绕建立健全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体系和司法活动中规范加强手语翻译两个方面开展深度调研并形成相关建议。为确保提交高质量的建议,他多次参加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教育部门、残联组织的走访调研和座谈交流活动,深入群众和企业收集民意,不断完善自己的代表“履职书”。他说,他将继续讲好常熟故事,争取让更多人了解常熟、走进常熟。同时,王嘉鹏代表表示,他将立足教育本职岗位,把“教育、科技、人才”的理念有机结合并统筹落实,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势。


内容出处:

1.检察日报2024年12月09日第8版;记者:管莹、金梦晰;原标题:王嘉鹏:用坚韧书写无碍未来

2.苏州日报;记者:彭化成;原标题:王嘉鹏:用热忱书写“无碍未来”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梅兵:练好基本功,摸清真问题



海归,我为你骄傲(二十四)

梅兵,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05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系做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学习与记忆的分子机制以及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先后主持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2部。

今年是梅兵履职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所师范类双一流高校的领军者,教育、科技、人才一直是梅兵关注的方向。“尽管这已是我担任人大代表的第三个年头,我仍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梅兵坦言,即便已有两年的履职经验,她依然面临了诸多新的挑战和“第一次”的尝试。

去年5月至11月,她首次担当召集人角色,负责组建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的专题调研团队,并与团队其他代表携手撰写了名为《促进“人工智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专题研究报告。让梅兵备受鼓舞的是,尽管代表们的日常工作异常繁忙,但他们仍以高度的热情和专注度投入到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以及报告撰写等各个环节中。

去年,梅兵第一次以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2024年国际议员友好交流论坛。这是她第一次有机会同五大洲43个国家的近50位议员、前议员开展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在其中一场分论坛上,围绕“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梅兵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实践。“无论是在论坛前准备发言材料的过程中,还是在现场聆听西班牙、阿根廷、智利、洪都拉斯、利比里亚、蒙古国的6位议员的介绍时,我都很有感触,为我们的教育在中国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深感到自豪。”梅兵说。

梅兵认为,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最重要的还是持续加强学习,练好调研基本功。“把基层一线的关心关切、实际情况等‘摸清楚’,把真问题、急问题‘找出来’。”去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教育数字化的议题面向江浙沪部分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了一次专项调研。调研发现,大部分受访教师、校长对教育数字化持积极响应的态度,但基层学校存在教育数字化技术与实际教育需求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对此,本届全国两会,梅兵提出建议加强对教育数字化应用效果的科学合理评估,确保数字化手段能够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梅兵表示,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建议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去年全国两会,梅兵提出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建议。在过去一年,华东师范大学与山东济南教育局、深圳南山教育局、苏州昆山教育局和上海虹口教育局合作,开展大规模的测评,并发布了测评报告。而在华师大牵头成立的“千校联盟”成员学校中,基于测评证据的教育变革正在发生。

“在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过程中,要关注、可关注的相关问题很多。”梅兵说,未来她将继续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内容出处:

1.新民晚报;作者:曹博文;原标题:我在北京开两会|梅兵:练好基本功,摸清真问题

2.人民院报;记者:万紫千、张巧雨;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持续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3.新京报;记者:冯琪;原标题: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童世骏因年龄原因卸任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