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永远铭记 | 致敬中国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二)

时间:

2025-08-18

发布者: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分享到:

历史会永远铭记 | 致敬中国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一)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接受《彼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胜利曙光。

在这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中,广大留学人员群体中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他们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在战火硝烟中回到祖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历史会永远铭记,张自忠将军率领1500余名勇士迎战近6000名日军,用生命践行“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绝不会有半点改变”的铮铮誓言;历史会永远铭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生命最后的100天里,依然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奔走呼号,光演讲就达100多场;历史会永远铭记,赵一曼同志为了抗日民族大业,与1岁多的儿子一别两地,直到牺牲前也没能再见上一面……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交织,更彰显出留学报国传统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自8月15日起正式开展“历史会永远铭记——致敬中国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主题宣传活动,以连载的形式向广大留学人员介绍115位在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留学人员,愿他们留学报国的光辉事迹,成为激励新时代留学人员的精神火炬,让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绽放璀璨光芒。








张自忠:“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历史会永远铭记 | 致敬中国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二)

张自忠(1890—1940)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4年投笔从戎,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1938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5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张自忠将军故去85载,他的衣冠冢坐落在重庆北碚的层叠的山峦中,前往吊唁者依旧络绎不绝。作为二战时期反法西斯阵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取义成仁”的挽词,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张自忠,称他和其他英雄们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青史如鉴,他的丰碑矗立在青松翠柏的陵墓前,更长留在历史的长河和人民的心中。

投笔从戎,儒将风采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出生在山东临清的一个官宦家庭。张自忠6岁就入私塾就读,自小受儒家教育,忠孝仁义的道德理念从小就在他内心扎下根。1910年,张自忠中学毕业,第二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这是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这些振聋发聩的进步思想宛如一束强光,穿透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脑中。

当辛亥革命的浪潮激荡全国,腐朽的清政府已是摇摇欲坠,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亲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投笔从戎后的张自忠,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他从排长干起,由于治军严厉、带兵有方,军功卓著官至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士兵们总称呼他“张扒皮”,这不免使人误以为此公是个无义无情、粗暴蛮横的武夫,实则不然,这诨号又是从何而来呢?

早年张自忠在学兵营当营长时,部队开始冬季大练兵,当时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张自忠将全营官兵集合起来大声问:“下雪天,敌人发起进攻怎么办?”官兵们回答:“坚决抵抗!”张自忠接着道:“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说完他马上脱掉了自己的棉衣,全营官兵都愣住了,然后也纷纷脱下棉衣,跟着张自忠在雪地上跑步。从此,“张扒皮”的称号就不胫而走。

但在生活中,张自忠爱护部下,因而深受将士们的爱戴和拥护。

将不畏死,兵不惜命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对枣阳、襄阳、宜昌等地发起了猛攻,企图一举攻占宜襄,直捣山城重庆,这便是枣宜会战。

战区司令李宗仁准备和日军在枣阳决战,而此时,负责阻截日军去路的,正是张自忠麾下的33集团军,张自忠平日衣着总是简便,但此次出战,却一反平日所为,穿上了黄呢军服,戴上了领章。作为总司令,张自忠亲自率部渡河作战,总部夜宿距宜城县东北六公里的南营,架好电台后,张自忠的命令通过摩尔斯电码飞向各部队,但同时也飞进了监听我方电台的日军的电讯侦察部队的耳机里。日军电讯部队破译了张自忠总部电台密码后,把情报报告了11军军长常园部和一郎,敌酋立令13师团和39师团尽快会合,歼灭张自忠主力。

5月15日,日军分南北两路夹击张自忠率领的部队,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在杏仁山上坚守待援。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枪炮齐鸣,大地震颤,战况也更加恶化。12时40分,38师师长黄维纲发出“十万火急增援”的电报,“援”字尚未拍出,电台被炮火击中,从此33集团军总部和其他部队失去了联系,接着日军发起波浪式冲锋。

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身中5弹,仍镇定自若指挥战斗,下午两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名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此时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随后,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当部下劝说张自忠转移,他却说:“今日是我报国时矣!”

日军战史资料记载了张自忠牺牲的时刻:第四分队的藤冈元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个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站起,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第三中队长堂野君随即开枪射击,击中张自忠的头部,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猛然刺去,那军官高大的身躯轰然倒地。

张自忠殉国当日,他的部下夜袭南瓜店,拼死抢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经查验,张自忠全身八处负伤,右肩、右腿为炮弹伤、腹部负刀伤,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额各中一弹。

医疗队将张自忠遗体重新擦洗,作药物处理,着上将礼服,入殓楠木棺材。

将军殉国只留战书未见家书

曾为张自忠守陵十年的副官朱增源回忆说,将军每次作战前都留下遗书,打完仗就烧了,最后一仗他写了两封信,给他的副总司令一封,给各位将领一封。在牺牲前的最后日子里,张自忠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他在告将士书中写道:“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早在5月6日晚,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便收到了来自总司令的一封信纸——正是张自忠将军的临阵遗书。遗书里写道:“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在出阵前,张自忠将军就早已知晓此行的归途,他抱定只求一死的决心,激战沙场。

孙中山先生曾说“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树国家一万年不死之根基。”这句话,张自忠曾引用过许多次,最后一战,他用生命实践了孙先生的遗训。

当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运往重庆安葬时,十万宜昌军民不惧日军飞机盘旋,恭送灵柩至江岸。住在重庆的张自忠夫人李敏慧,闻将军战死,悲痛绝食7日而亡,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周恩来总理曾亲笔撰文,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重庆梅花山麓的墓碑前满眼草木葱茏。梅花傲骨,大义参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现在在北京、天津等地都有“张自忠路”。将军多年来用生命守战的这片山河川土,脚下踩的每一寸都是家国,而他的名字,也终究是冠在了这片家国的街头巷尾。






陈赓:浴血奋战 战果累累



历史会永远铭记 | 致敬中国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二)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26年赴苏联学习。


陈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3年生,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是我党培养的早期军事骨干之一。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起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10 月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后在战斗中负伤到上海就医。1933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曾被押赴南昌见蒋介石,坚贞不屈,拒绝诱降。后经中共组织和宋庆龄等营救,于5月底脱险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团长。到陕北后任师长。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兼任第1队队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率部挺进晋东南,指挥所部取得长生口、七亘村、广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南下邯(郸)长(治)公路,取得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胜利。1938年4月,指挥长乐村战斗,歼灭日军2200余人,对粉碎日军“九路围攻”起了决定作用。此后,率部转战冀南和鲁西北地区,参与创建晋冀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指挥所部在威县香城固设伏诱敌,歼灭日军第10师精锐一部,创造了平原诱伏战的模范战例。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在百团大战中率部参加正太铁路破击战和榆辽战役,攻克榆社县城。1941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巩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1942年10月他参与组织指挥对沁源日军围困战,历时2年5个月,累计歼日伪军4000余人,被八路军总部誉为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模范。在长期抗战中,陈赓领导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战果累累,多次受到中央军委的通电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指挥若定,连战连捷,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






担任海军司令员三十年的萧劲光



历史会永远铭记 | 致敬中国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二)

萧劲光(1903—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曾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萧劲光是新中国开国十大将中唯一的海军大将。他是创建海军的元勋,担任海军司令员30年,为人民海军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战斗在闽西苏区

  1903年1月,萧劲光生于湖南长沙赵洲港一户贫寒农家。1921年,萧劲光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入学填写登记表时,他在选择什么职业栏内,毅然写下了“军事”二字。在校学习期间,曾转入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1925年,22岁的萧劲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他再次奉派到苏联,进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他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军事工作的重要性,系统学习了军事和政治理论知识。

  1930年毕业回国,萧劲光被派到闽西苏区,历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等职,领导开辟了建宁、黎川、泰宁苏区。后任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十一军、红七军团政治委员。

  1931年6月,国民党调集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在强敌进攻面前,萧劲光分析了当时闽西的形势,提出了“向北发展”的军事战略。他先调红十二军一部南下,与虎岗警卫营、彭杨学校的学员一起攻打芦丰。在等待红十二军到来的时候,得到情报说国民党军有增兵芦丰的企图,他当机立断,决定先敌一步,率虎岗警卫营和彭杨学校的学员共400多人,趁敌人援兵未到,一举攻占了芦丰。当天下午,国民党军援兵赶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为保住实力,萧劲光果断下令红军撤往蓝家渡集结。在他的指挥下,部队实行第二期作战计划,乘势夺取汀州、攻占连城,连战皆捷,击溃了敌人主力,配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任务。从此,闽西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扭转了我军被动挨打的局面,闽西战场这局棋终于走活了。

  指挥四保临江大获全胜

  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劲光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多次挫败日军对黄河防线的进攻,为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安全,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他奉命转战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辽东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四保临江、东北1947年夏季秋季攻势作战、围困长春等战役。

  1946年12月和1947年1月,国民党军纠集兵力先后向我南满军区所在地临江发动两次进攻,企图将我军主力就地消灭或困绝于长白山。面对大兵压境、敌强我弱的被动形势,萧劲光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英勇作战,连续挫败了敌军对临江的两次进攻。

  两次战败,国民党军仍不甘心,又于1947年2月13日集中5个师的兵力,分四路向临江发动第三次进攻。萧劲光分析了这次敌人进攻的特点,决定集中第三纵队主力,打国民党军北面的一路主力第九十一师;第四纵队主力则活动于敌后,奔袭作战,使敌人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北满部队南下作战的配合下,一个月内,我军收复了辑安、金川、辉南等重镇,打垮国民党军3个主力师,歼敌近万人。

  3月27日,国民党军为挽回败局,再次调集7个师约10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临江发起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攻。4月3日,萧劲光决定诱歼战斗力较弱的中路军,遂派第三纵队主力及第四纵队一部,出敌不意,先敌展开,以强大兵力进攻敌人纵深,实行两翼包围迂回。经4个小时激战,歼敌8000余人。至此,敌军进攻临江的计划被彻底粉碎。近4个月的四保临江战役,彻底扭转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打下良好基础。

挥师南下大胜“小诸葛”

  1948年,萧劲光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兼湖南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辽沈、平津、渡江、衡宝等战役。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率部20余万人,据守以衡阳、宝庆为中心的湘南地区,企图阻止解放军向华南、西南进军。白崇禧外号“小诸葛”,在当时国民党各部中,白崇禧集团战斗力相当强。9月13日至10月16日,我军第四野战军发动衡宝战役,分兵三路围歼白崇禧集团。萧劲光指挥第十二兵团担负了正面进攻的艰巨任务。10月2日,他指挥3个军同时向敌人发动正面进攻。在迅速突破敌人一线阵地后,我军乘胜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四十五军的第一三五师,孤军深入、英勇作战,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打乱了白崇禧的整个部署。

  白崇禧担心持续纠缠拖延下去腹背受敌,慌忙改变作战计划,立即收缩兵力,指挥他最得力的王牌第七军掩护大部队撤退。萧劲光抓住战机,命令担负攻击任务的4个军12个师,全线出击、追歼逃敌。9日,萧劲光指挥9个师围逼第七军,另有6个师前堵后截,第七军成了瓮中之鳖。10日,萧劲光组织8个师对被包围的敌人发起总攻,一举歼灭敌人4个精锐师,生俘第七军副军长、参谋长和3个师长,解放了衡阳、宝庆、郴州等湘南重镇,为我军进军广西全歼白崇禧集团和解放华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毛泽东点将当海军司令员

  1949年10月,衡宝战役刚结束,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萧劲光,让他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员。1950年1月,萧劲光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海军司令员。

  海军组建初期,萧劲光主持制定了海军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1950年8月,在海军建军会议上,他提出“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1951年12月,他创造性地提出海军建设要打好组织建设、政治思想建设和技术建设三个“桩子”,为人民海军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

  1950年底,在他主持下,海军青岛基地、中南军区海军相继建立,加上1949年4月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基本确立了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格局。他高度重视培养海军技术人才,强调建军先建校,先后创办了大连海校、海军第一航空学校、炮兵学校、潜艇学校等。在短短的几年内,海军拥军了10所正规军事院校和6所预备学校。针对初期海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实际情况,萧劲光狠抓海军武器装备建设,整顿发展造船工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与此同时,加强兵种建设,先后组建了第一支快艇部队、第一个航空兵师、第一个潜水艇支队、第一个驱逐舰大队等。海军的海上战斗力量从空中到海上、从水面到水下、从海岛到海岸,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萧劲光60年戎马生涯,“前30年征战南北求解放,后30年海军一隅搞建设”,他的卓越功绩和大将风范名留青史,受人敬仰、让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