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2025首都海归创新季·第十届中国(北京)海归投资论坛在京启幕。论坛设置了以“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应用交流”为主题的平行圆桌环节,邀请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民建中央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侯惠荣,加拿大白求恩国际组织副主席黄向东,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人文医居分会副会长张智武,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柴旭斌等5位嘉宾,就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留学人员归国就业创业展开深入研讨。本次平行圆桌由北京海归科协生命科学专委会主任亓爱杰主持。

侯惠荣 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民建中央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
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民建中央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侯惠荣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力量,推动生命科学领域持续创新,为全人类造福;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充分运用留学归国人员资源优势打破合作瓶颈,吸纳海外先进技术与人才,为中国健康事业添砖加瓦;三是精心构筑汇聚才智、共享资源的广阔舞台,通过畅通人才与产业、资本的对接,促成留学人员专长发挥与价值实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黄向东 加拿大白求恩国际组织副主席
加拿大白求恩国际组织副主席黄向东表示,此次论坛举办之日,恰逢孔子诞辰2576周年,在此,他愿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所蕴含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与各位嘉宾共勉,一同探寻发展新路径。当前全球中医药热度攀升,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成熟。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细胞产业的广阔应用前景,将其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方向加以支持与发展。他强调,人类对宇宙与深海的探索不断升级,这些成果终将反哺健康领域,这是医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张智武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人文医居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人文医居分会副会长张智武认为,中医药的核心特点是简便灵验,其拥有独特的理论、技能及治疗标准。2023年全球医药体系总产值达1.62万亿美元,同年中国中医药及整个医药市场规模达9万亿元,同时,中医药在疑难杂症、慢病肿瘤治疗,康养医养结合及食药同源养生等领域疗效独特,受到了世界各国人士及海外华侨的广泛欢迎,“出海”势在必行,应借助各方平台,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他指出:“中医药发展关键在守正创新,即守文化之正,创发展之新。相信中医药必将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借助更多留学人员力量,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高莉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莉长期深耕干细胞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她认为,体内CAR-T细胞技术是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前沿方向。她充分肯定了免疫细胞及干细胞存储的价值,并指出基因药物将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作为一名留学人员,她表示,留学人员应始终秉持”出国更爱国“的理念,将国际前沿技术融入国内产业发展,服务大众健康。
柴旭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柴旭斌指出,现代医学不应仅聚焦于治疗,更需重视预防。他结合临床案例指出,许多脑血管疾病可通过运动等主动预防手段避免。“慢病中80%的‘四高’问题可通过运动干预,但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他认为,在欧美国家,体育活动被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内普遍健康意识滞后。他呼吁,推动“智慧卫生”理念进入家庭,通过家庭与医疗结合的模式,从源头降低疾病发病率。
本次平行圆桌的成功举办,为越来越多选择归国的留学人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生命科学等关键领域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是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汇聚留学人才智慧、激发留学人才创新动能的生动实践。未来,基金会将持续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营造更优越的环境、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支持留学人员将国际前沿经验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解决方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创新动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形成人才“势能”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