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2025首都海归创新季·第十届中国(北京)海归投资论坛在京启幕。论坛设置了以“从海归创业生态圈到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为主题的主旨圆桌环节,邀请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凌峰,北京海归协会会长于斌,广东省海归协会创会会长、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诗琳,福建省海外归国人员互助发展协会理事长、福建省海归投资集团董事长邢星,陕西省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协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海归集团(香港)董事长段晓斐等5位嘉宾,就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助推留学人才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议。本次主旨圆桌由欧盟中国中心主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德籍院士刘雨雄主持。

凌 峰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凌峰表示,中华民族有着西方所缺乏的“根”文化,西方国家人民很少追溯“家乡何处”,而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心里始终装着故乡。这种“根”文化在留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虽身处海外,但在介绍祖籍地时常常满脸自豪,在听到熟悉的家乡话或是《我的祖国》等熟悉的旋律时往往热泪盈眶。这种文化认同令人动容。
他认为,越来越多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归国创业,对项目及资金的需求也明显提升。他表示,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愿依托香港金融优势,为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所有有志之士提供资金支持,助推优质科技项目成功实现落地转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于 斌 北京海归协会会长
北京海归协会会长于斌介绍了北京海归协会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职能。他表示,海归协会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与留学归国人员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海归协会承担着政府相关部门“引才顾问”的职能,通过项目化、商业化模式,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政策对接、项目落地、产业园区入驻和金融支持等实质性服务。海归协会将从政策对接、商业实践等角度持续发力,为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黄诗琳 广东省海归协会创会会长、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广东省海归协会创会会长、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诗琳表示,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雄厚的资金支撑与优质的配套服务缺一不可。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正积极借鉴硅谷经验,尤其是广州黄埔区,针对优秀创业团队及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项目,给予了免租场地、高额补助等支持,这一模式值得推广。
她强调,海归项目成功落地转化,需要服务团队提出专业化的建议,更关键的是需要服务团队做好“成长型陪伴式服务”。如此,才能大幅提升项目的存活率,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技术与人才回归,为国家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邢 星 福建省海外归国人员互助发展协会理事长、福建省海归投资集团董事长
福建省海外归国人员互助发展协会理事长、福建省海归投资集团董事长邢星介绍了协会的发展情况,分享了在构建涵盖政策对接、创业孵化的全周期服务生态,通过动态政策库与智能匹配工具切实提升人才落地效率等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
他表示,协会愿与全国各地海归协会携手,通过“传帮带”等创新模式,共同助力更多留学归国人员发展成才、创新创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段晓斐 陕西省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协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海归集团(香港)董事长
陕西省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协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海归集团(香港)董事长段晓斐指出,新一代留学人员应当积极思考“能为祖国作出什么贡献”,而非仅仅聚焦“国家能给予个人哪些扶持与帮助”。过去,钱三强、钱学森等留学先贤在中国积贫积弱之际毅然决然地踏上归国之路,为国家发展倾尽全力。如今,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留学归国人员更应聚焦如何充分施展个人所学,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变。他建议,全国各地海归协会应加强联络,搭建起高效畅通的沟通桥梁,促进各地优质资源、人才实现交流与共享,助力各地留学归国人才找到契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留学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宝贵思路。作为2025首都海归创新季·第十届中国(北京)海归投资论坛的重要环节,这场主旨圆桌不仅仅是经验的分享平台,更成为凝聚留学人员共识、联结留学人员力量的纽带。未来,随着各地留学人员组织及海归组织的联动深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完善,以及“根”文化所承载的情感认同与家国情怀的持续滋养,越来越多留学归国人才将深度融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他们将在祖国的发展沃土上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的同频共振,共同书写新时代留学人员群体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