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生命线》栏目播出3集系列节目《远去的疾病》,在10月5日播出的第3集节目中讲述了我会大骨节病公益项目背后的精彩故事。
“世界屋脊”的地方病难题——大骨节病
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曾是受地方病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曾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地方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全面实施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西藏是大骨节病的高发区,地处横断山区的昌都地区则最为严重。大骨节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患者站不直、走不稳,并伴随着永久性的关节疼痛。严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粗大,有的甚至终身残疾。对于重症患者来说,真正残酷的不仅是肢体的残缺,更是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期盼。

2015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林剑浩在昌都的一次义诊中,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大骨节病患者,当时的震撼和心痛,真真切切地触动了一位医者的内心。在此之后,林剑浩与团队一起投身到大骨节病防治工作中。

大骨节病发病初期通常在7到12岁,如果尽早查出,便可以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林剑浩团队用了30天的时间,为3个县城6000多个孩子进行全面筛查。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位医生最赤城的职业交付。与此同时,地方医务工作者也在为大骨节病人奔走。加贡泽仁是洛隆县硕督镇的一名基层医生,同时,他也是一名大骨节病患者。

2019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正式发起成立大骨节病公益项目,在项目义诊筛查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力量,开创了手术和康复治疗及术后随访的新模式,打通了项目的“最后一公里”,并联合林剑浩团队与北京厚爱关节健康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为重病患者提供到北京的免费治疗机会。作为项目受助人之一,加贡泽仁十分激动。作为医生,他深知关节置换将带来的改变,但老百姓却对北京来的医生持怀疑态度。加贡泽仁挨家挨户走访,劝说患者们做手术。
终于,18人的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出现差错,这18人的康复也让其他患者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走进了医院。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骨节病治疗的工作进展,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采,人工关节耗材的成本降福达80%左右。

自项目开展以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厚爱关节健康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凝聚更多社会爱心力量加入,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为当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医疗人才;推动形成《西藏地区大骨节病临床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促进大骨节病患者救治工作经验在全国范围的推广,让当地政府相关机构看到了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希望。



为帮助病区家庭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西藏自治区于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下发了相关文件,对全区大骨节病患者治疗费用的保障作出明确规定,形成大骨节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长效机制。
今天,中国已建立起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近14亿中国人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正在努力使人人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正在进一步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方针,加强政策统筹和部门协同,推动健康中国行动不断取得新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政府把健康扶贫和防治措施结合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不让任何一个群众因健康问题而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