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越来越多的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勇担时代使命,在祖国提供的广阔平台中努力拼搏,发展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现推出“我们这十年——致敬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人员及留学人员创业企业”专栏,广泛传播优秀留学归国人员代表人士充分运用所学所长,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事业,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动人故事。希望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发扬留学报国传统,树立爱国报国志向,勇担强国复兴梦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黄大年:点亮爱国奋斗精神航标
黄大年,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1996年获授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黄大年放弃了剑桥河畔的花园洋房、英伦风景,回到了中国。他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勤奋耕耘、流光无悔,把每一分光阴和所有智慧都奉献给了国家,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探测装备技术封锁,追平发达国家30年科研差距,为中国拉开“深地时代”大门。
2017年,黄大年溘然长逝。但是,他“振兴中华,爱国奋斗”的精神丰碑却永留人间。仰望星空,爱国者的精神之光霍霍生辉,照亮我们前行之路;奋斗者的精神力量,正与新时代的使命召唤相辉映,鼓舞着更多人为梦想而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向前。
心有大我,每个抉择都闪耀着浓浓爱国深情
追寻黄大年的成长轨迹,可以发现,他人生每个关键节点的抉择都布满了“爱国”“奋斗”的印记。
没有历经风雨、没有信仰依托的梦想很可能会夭折,黄大年的梦想却始终深植在祖国的大地,生根发芽,稳扎稳打。这是梦想的铸造,更是信仰的铸就。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后随父母下放到偏僻的山村。他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有着深切的渴望。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超出录取分80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凭着刻苦拼博的精神,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年轻时期的黄大年,早早就有了爱国报国的远大志向。在一张写有毕业赠言的照片上,黄大年留下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豪迈宣言。1988年,黄大年被批准入党。他在入党志愿书最后一段动情地写道:“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黄大年那时就想做一朵振兴中华的奔腾浪花,心向大海。即使此后被选送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开启了18年“海漂”生活,为祖国科技进步而努力的信念也一直深藏心中。2009年,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毫不犹豫放弃在英国取得的一切,回归祖国。
追溯黄大年的成长经历,会发现对祖国的爱始终是他至真至诚的情结。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黄大年最喜爱的歌。他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最高追求,深信“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黄大年的梦想是把我国的地球物理研究推向世界的顶峰,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为了这个梦想,他的生活除了加班就是出差,深夜的办公室里,常常只剩他一个人;为了这个梦想,他晕倒前,还不忘嘱咐身边的人,一旦自己不行了,一定要把电脑交给国家;为了这个梦想,他在重病入院的时候还在给学生讲解问题,还在和同事研究工作……为了这个梦想,黄大年忘我拼搏,惜时不惜命,他说:“我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于是他多了“拼命黄郎”的绰号。
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拼,黄大年却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正是因为这股拼劲,回国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了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学交叉学部蓝图。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
还是因为这股拼劲,回国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以他所负责的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的结题为标志,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长期的过度劳累使健康严重透支,黄大年终因胆管癌医治无效去世。
归来离去之间,黄大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不忘初心的爱国情怀,诠释着为祖国、为梦想全力拼搏的精神内涵。
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争当新时代奋斗者
黄大年从未离去,他精神的火炬,还在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按照黄大年生前设计的战略规划,黄大年团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创造了7018米井深的新纪录,智能化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搭载平台已建成,航空重力梯度仪工程样机研制重点研发项目已启动……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吉林大学黄大年团队,正以饱满的拼搏精神不断前行。
圆梦脚步从未停止,梦想团队不断壮大。两年多以来,吉林大学按照黄大年生前“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平台、一流团队”的设想继续前进,成立“吉林大学黄大年创新试验班”,吸引许多优秀学生学习和践行黄大年精神;组建“吉林大学黄大年创新团队”,在重力探测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吉林大学黄大年实验室”,凝聚智慧力量;持续推进黄大年生前倾注心血的吉林大学移动平台中心发展……
回顾黄大年报效祖国、追逐梦想、热衷科研、勤勉教学的辉煌一生,再多的语言与再精致的描写也难以写尽一个科学家的伟岸。他的精神感染、鼓舞和激励着各地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和一代又一代学子。“黄大年”,不仅是一个名字,它还是标志、是精神、是时代的榜样,更是奋起的力量!
来源:人民网、光明网、吉林日报